1981年,大三学生罗中立画了一幅油画《父亲》(最初曾是《收粪的农民

1981年,大三学生罗中立画了一幅油画《父亲》(最初曾是《收粪的农民》),却轰动了整个画坛,国家给了他400元的收藏费,没想到如今这幅画却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。 作家汪曾祺说“剧作家也应该看看画,比如罗中立的《吹渣渣》。”曾经一心想学国画的罗中立,却凭借一幅油画父亲(原本曾是收粪的农民,也曾有圆珠笔)轰动整个画坛。 此作品登上美术教材课本,成为所有美术老师上课必讲的画作之一,曾经仅有400元的收藏费,如今却成为了美术馆的镇馆之宝。 这部作品一度火遍画坛是毫无疑问的,在美术学角度最重要的一个...


1981年,大三学生罗中立画了一幅油画《父亲》(最初曾是《收粪的农民》),却轰动了整个画坛,国家给了他400元的收藏费,没想到如今这幅画却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。

作家汪曾祺说“剧作家也应该看看画,比如罗中立的《吹渣渣》。”曾经一心想学国画的罗中立,却凭借一幅油画父亲(原本曾是收粪的农民,也曾有圆珠笔)轰动整个画坛。

此作品登上美术教材课本,成为所有美术老师上课必讲的画作之一,曾经仅有400元的收藏费,如今却成为了美术馆的镇馆之宝。

这部作品一度火遍画坛是毫无疑问的,在美术学角度最重要的一个衡量因素是什么?便是皮肤的固有色彩,在艺术中如何表现皮肤色彩美的课题,一直都是画家和电影造型艺术家们研究与关注的中心。

而且其重中之重的甚至包括皮肤下面的皮下表层和毛细血管儿等,这一点,蒙娜丽莎就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
皮肤的固有色彩,原本是因人而异,绘画方面,变化多样的黑色肤色代表劳动者,富人阶级会绘制的较白,部分旅游的有产阶级会刻意塑造的较黑。

以此来表现他们的生命力和细腻的色彩,皮肤细腻的色彩结构,而罗中立的画作父亲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,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
采用照现实主义的写法,将普通农民形象通过满脸的皱纹,黝黑的金属质感的肤色,描绘的淋漓尽致,默化出强烈的情感。

罗中立最初便是才华横溢的,他的父亲虽曾是纺织工人,但是却心怀绘画梦,带着彼时尚且年幼的罗中立到田园间写生,罗中立也自幼便心怀绘画梦想,小小房间的角落中,几乎四处都是他丢弃废弃的素描和画布。

天道酬勤,后来在1964年,他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,离家200多公里。彼时那个时代的方针,还是要深入群众,深入社会实践,文艺为大众服务,所以尚是学生的罗中立他们要去农民家中。

后来回忆此事时,罗一中还清楚的记得30年前的那一个夜晚,热情的农民里三层外三层的,将罗一中他们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们围在一起,村长一个个喊高喊着学生们的名字,喊到一个就被一户农民给领走。

而罗一中便被一个姓邓的老人,领到了家中的土屋。

那一晚蛙鸣阵阵,那一晚星星闪烁,那一晚天空很黑,而邓老人在那头吸烟,后来罗中立是几乎从不吸烟的,但那个时候非常喜欢闻烟味儿,那段时光也深深的映入彼时罗一中的心里。

后来恢复高考,罗一中最初考上的是油画专业,但他却一直心怀国画的梦想,所以最初便想“先学几年油画,自己仍然不会放弃国画,到时候再重新换回来。”

后来在学校开始研究生考试后,他也第一时间报考了国画的研究生,当时专业考试排名第一,但是罗一中却没能考上,原因便是他的古典文学不及格。

国画教授后来回忆此事总是笑着说道“幸好罗中立的古典文学不及格,要不然就不会有后来的父亲了。”

在没有考取研究生后,罗中立也只能“退而求次”,继续回来画油画,直到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的消息传来,便想为自己的油画生涯做最后一搏。

在陷入瓶颈期时,他想到了曾经的那一位邓老人,想到了曾经自己的父亲,或许正如林清玄曾说,我的父亲是普通的农民,可是却为我的写作生涯“指点迷津”。

因为父亲,因为邓老人,罗中立想要回去寻找创作灵感。

在彼时农历大年三十时,罗中立在公共厕所旁边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,这一个场面深深触动了罗中立。

那时,天已经黑咕隆咚一片了,而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,非常湿,极度的寒冷,可这个农民的神情仿佛是麻木的,完全没有大年三十即将到来的喜悦,这个场面一下子震动了罗中立。

他马上回去画了关于收粪农民的场面,他就想,正是这种又脏又臭的农民支撑着国家,正是这样的农民支撑着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。最后这一篇画作,他几度修改,几次改稿,画的主题从一开始收粪的农民,变成了后来的《父亲》。

他选择了大众最常见的农民形象,裹着白头巾,双手满是泥污,满是褶皱。

这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,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父亲。

凭借着这一幅画作,罗中立一举成名,这一幅作品在当时,被称为以人文主义关怀将艺术还原到日常生活和人本身,掀起当代艺术第一次浪潮,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作品。

而罗中立也因深怀农桑,将目光聚集在最大的农民身上,坚持30年用画笔描绘农村,被称为当代的米勒。

后来在1986年,从欧洲留学回来的罗中立,风格由写实逐渐转化为形式主义和绘画性,被称为全球性视角扩大,绘画风格有了一度的转变。

后来在1900年,罗中立才再次转入现实主义,再次描绘质朴的现实生活,表现乡村的无限生命力。

所以他才能将田间沉重劳作的苦,和家中坐于炉旁的夫妻,相濡以沫的情,母子深沉乡愁的爱,坚韧淳朴的父亲,全都描绘的生动而形象,展现最本真的乡土情怀。

这简简单单的一副《父亲》的背后,是一种情怀的展示,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回归,是一种情系农桑,关怀最广大农民群体的出色展现。



相关资讯